1950年,随着美军大规模入侵朝鲜,抗美援朝运动迅速掀起高潮。中国人民志愿军士气高昂,整装待发,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。洪学智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,带领部队奔赴前线。
临行前,洪学智特地叮嘱妻子张文,自己在朝鲜战场凯旋归来之前,一定要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儿。听到丈夫的嘱托,张文郑重地点头,内心却复杂难言:一方面丈夫要远赴异国参战,二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;另一方面,女儿失散多年,去寻找犹如大海捞针,能否有所收获尚无定数。
洪学智与张文的女儿名叫张醒华,出生于1939年。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,洪学智夫妻俩作为红色战士随军辗转各地,计划经过阳曲县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由于日军封锁严密,行军速度必须极快,生死难测,自然无法携带刚出生的孩子同行。
于是,在途经阳曲县某村庄时,洪学智与张文忍痛决定将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寄养在一户农家。他们选择的这家当时无人居住,只将孩子放在炕头,便匆匆离开。
展开剩余79%为了证明孩子身份,夫妻俩特意给女儿戴上一顶绣着红五星的小帽子,和一双绣花鞋。这不仅是他们对女儿的深情寄托,更是未来认亲的重要信物。离开后,任宝娃夫妇回家,忽听婴儿啼哭,发现炕头上的张醒华。
任宝娃夫妇看到红五星的小帽子,想到当天经过的抗日干部,立刻认出孩子的身份,决定帮红军照顾孩子。但他们家境贫寒,且无奶水,无法长期抚养,只好四处寻找收养人,最终将孩子送到了邻村白富生家。
白富生家条件稍好,但奶水仍不足,孩子又被送到思西村的王德厚家寄养。王德厚家虽然无奶水,但他的侄媳妇白银翠刚失去自己的婴儿,有奶水且对张醒华视如己出。张醒华终于暂时安定下来,得到了细心照顾。
洪学智和张文对女儿的遭遇一无所知。自从分别后,他们一直奔波在艰苦的战场上,难以脱身去寻找女儿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洪学智夫妻才有机会计划寻女,但正当计划实施时,朝鲜战争爆发。
抗美援朝战火点燃,洪学智肩负重任,唯有将寻女的希望寄托于妻子张文。虽心有失落,张文坚强接过使命,独自踏上漫长的寻找之路,第一站便来到阳曲县。
十年光阴过去,阳曲县成为张文寻找女儿的唯一线索。然而阳曲县地域广阔,村庄众多,十年间战乱频繁,许多人流离失所。女儿张醒华究竟身处何地?是否还活着?张文心中充满了疑问,只能一点点地搜寻。
时间流逝,张文陆续外出寻女近一年,踏遍阳曲县许多村庄,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消息。
1951年夏,张文再次抽出时间赶到阳曲县继续寻访。夜幕降临,一天的寻觅依然无果,她无奈来到县委大院,准备借宿一晚。张文拿出介绍信,说明身份和来意,阳曲县委书记郭守瑞闻讯赶来接待她。
这是张文与郭守瑞的首次见面,她详细讲述女儿寄养与寻找的经历,恳请他帮忙安排落脚之地。郭守瑞听后陷入沉思,突然说道:“我好像知道你女儿的下落!”
原来,当年任宝娃夫妇因无力抚养张醒华,曾向县委求助。郭守瑞记得这件事,虽不确定张醒华就是张文女儿,但知道她被送到思西村寄养。张文未留孩子名字,郭守瑞只能根据描述和时间线判断,立即安排人第二天带她前往思西村。
抵达思西村后,张文逐户拜访说明来意,走访十余户,却无人知晓女儿消息。张文倍感失落,村长见状,建议她先到老乡家休息,补充体力再继续寻找。
张文疲惫地跟随村长来到一户农家。无奈中,她再次诉说寻女心声,出乎意料的是,女主人大声惊呼:“你要找的就是我!”
原来,这户人家正是白银翠家。听闻张文的经历,白银翠心情复杂,既盼望这一天的到来,又担忧重逢带来的变数。多年来,她将张醒华视为己出,内心矛盾重重。
如今,亲生母亲终于找到女儿,白银翠才知道孩子的真名是张醒华。她立刻转身进屋,叫出女儿,并取出当年穿在身上的小帽子和绣花鞋。
张文起初难以确认女儿身份,但看到这两样熟悉的物品后,瞬间认定无疑,紧紧抱住女儿,泣不成声,似要将十余年的思念与苦楚一并释放。现场所有人无不动容,白银翠眼中也闪烁着泪光。
张醒华随张文回家后,并未切断与白银翠的联系,反而在信中深情表明:“你永远是我的妈妈。”此后她常回老家探望白妈妈,洪学智也亲笔来信致谢,随信寄去一些钱财:“虽不足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,但也表达我们一片心意,请您务必收下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证券-场外配资公司-重庆配资公司-北京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